走唔走?四位本地藝術家近作的啟示
抗爭與抗疫時光重叠,新法案插科打諢,有人抱怨不能外遊卻有人不欲別離。經歷過後,反覆沉澱,近日看到本地藝術家的作品(恰巧)滲著此地彼岸的愁緒——梁志和「家。不家」項目直白地探討家的意義,香港文學館以「離」、「留」策展,其中張才生的《川》是給廿多年後兒子的寄語,李繼忠「醒來已是百年身」以史為鑒,黃國才《The Quarantine》黑白默片預視却後餘生,四件作品被扯上關係。
抗爭與抗疫時光重叠,新法案插科打諢,有人抱怨不能外遊卻有人不欲別離。經歷過後,反覆沉澱,近日看到本地藝術家的作品(恰巧)滲著此地彼岸的愁緒——梁志和「家。不家」項目直白地探討家的意義,香港文學館以「離」、「留」策展,其中張才生的《川》是給廿多年後兒子的寄語,李繼忠「醒來已是百年身」以史為鑒,黃國才《The Quarantine》黑白默片預視却後餘生,四件作品被扯上關係。
也忘了從哪時開始,事情變得更加荒誕;由禁蒙面法到公共交通必戴口罩,由不知如何運算的四人、八人又變回二人,六點前堂食六點後外賣,上班的留家、上學的上網、上網說話會被DQ,DQ後又賜予延任,這才是日常……
【寫在前面】近日COVID19疫情肆虐,在家工作已三星期,不知是清潔劑的化學物還是缺乏運動還是食物敏感,有幾天患了急性蕁麻疹,唯有「休息」,就追看了人生第一齣韓劇,蕁麻疹好了,人變得有點感性,想寫點甚麼……
When a recent TV documentary, Stolen Homelands, featuring a few celebrities visiting their current or previous domestic workers in the hometown, it directly put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limelight and […]
緣由
「塾」不是每個人都懂得唸,有人讀「墊」,懂得讀音又會寫成「熟」。這個地方2016年12月始被稱為清山塾,名字的源頭有二:屯門曾稱青山,但這地屬於清涼法苑,名隨主人跟其改用水字旁的「清」;古時學習的地方為「塾」……
“TV served with rice” is a Cantonese slang to describe the addiction to watching television at mealtimes, particularly at home. “Rice” refers to meal, as a main source of stomach-filling […]
三年多前的雨傘運動,陸家豐 (Ricky) 辭掉工作,以「含蓄」這筆名成立專頁,在社交平台徵集故事,他會以繪畫交換,並郵寄到故事主人手上。在這全職繪畫的一年間,他收到四百多個故事,逐一以畫回應,卻認清了每個人的當下:「原來,每個人的平常是如此誇張。」
我也是上星期從她的學生口中才知她姓尹,是教授來的,還好沒得罪她。過去兩三年,她經過舖頭也跟我打招呼,我以為她在附近做運動,很樸素、很友善。開幕後我還未見過她,下次再見,我會跟她說:乜原來你係教授嚟架。